中关村NMT产业联盟专家成员
专家风采
院士专家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非损伤微测技术”命名人之一,中国叶绿体膜研究新领域的开拓者。在光合作用、光合膜、叶绿素蛋白复合体结构与功能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果。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非损伤微测技术”命名人之一,中国膜生物学开创人之一。长期从事生物膜的研究工作,并以膜脂-蛋白质相互作用为主线,特别关注细胞内膜系统(线粒体、溶酶体等)对重要细胞生命活动的调控机制。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院士先后荣获国家发明特等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20多项国际国内奖励,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出版《袁隆平论文集》、《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杂交水稻学》等专著7部,创立了系统的杂交水稻学学科。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长期围绕植物细胞信号转导、植物细胞离子跨膜运输及其调控机制、植物响应环境胁迫的分子调控机制等开展研究工作,特别是在植物响应低钾胁迫及钾营养高效的分子调控网络机制、植物气孔运动的细胞与分子调控机制、花粉萌发与花粉管生长调控的信号转导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肿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曾益新明确了鼻咽癌遗传易感性,定位并鉴定了鼻咽癌家族性遗传易感基因,发现了多个散发性鼻咽癌易感基因;在鼻咽癌发病机理方面,首次明确了鼻咽癌发病相关的EB病毒亚型,发现多个重要的致病相关变异;首次分离鉴定了鼻咽癌肿瘤干细胞,提出基因组不稳定性是肿瘤干细胞起源的新学说,有助于阐明肿瘤复发机制。
中国农业科学院教授、副院长,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长期从事水稻优异基因挖掘和分子育种研究,在国内较早提出和初步实践了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在水稻籼粳交杂种优势利用基础研究、品质优异基因挖掘、抗病虫新基因挖掘和优质高产多抗粳稻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生殖发育的调控机制和进化机制:利用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基因组学等多学科手段,解析开花植物精子传递、雌-雄配子互作、双受精和胚胎发生的分子机制,了解植物生殖发育机制的进化规律。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工作涉及土壤-植物系统中微量元素和污染物迁移和生物转化的机制,主要包括根际过程、微生物分子生态和植物分子生理学等。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小麦开花与春化作用分子机理、水稻感受低温信号的分子应答机制、水稻激素信号互作调控器官发生的分子网络等研究工作。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研究员、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致力于烟草科学与工程研究,提出了表征卷烟危害性评估模型,创立了卷烟危害性评价与控制方法体系,建立了烟草复杂基质中微量有害成分分析方法体系,开拓了中式卷烟降焦减害研究领域。
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土壤水和物质循环系统模拟、土壤信息快速获取、土壤改良以及地力提升等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
专家列表
中关村非损伤微测技术(NMT)产业联盟秘书长,联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委,是“国际领先水平”成果《非损伤微测技术及其应用》主要完成人(排名第四),主编了《NMT通讯》(ISSN2834-5355)、《NMT标准实验流程手册》、《NMT101问》等,相关NMT合作成果发表在J Exp Bot、J Agr Food Chem、Ecotox Environ Safe等期刊上,被誉为“行走的NMT教科书”。
白文斌
山西农业大学高粱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导
主要从事高粱高产高效优质栽培技术研究。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源环境科学系主任
主要从事滩涂盐碱地培肥熟化、土壤重金属环境行为及风险控制、有机固废资源化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卞倩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毒理与风险评估研究所,主任医师,毒理与风险评估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性评价与风险评估,毒理学机制研究研究。
蔡太义
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副教授
主要从事耕地质量提升;土壤三维结构研究。
曾苏
浙江大学医药学部副主任、博士、药物代谢和药物分析研究所所长、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从事药物代谢和药物分析研究,综合应用细胞分子生物学和药物分析技术,构建人源化转基因细胞模型,研究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的调节机理及其临床应用。
陈安伟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污染环境生物修复及生态毒理方面研究。
陈景光
中山大学农学院 副教授/副研
主要从事植物矿质营养遗传学。
孙凯
学习经历:
2012/09–2016/06 本科 南京师范大学 生物科学(国家理科基地)
2016/09–今 硕博连读(保送) 南京师范大学 微生物学
中共党员,研究方向:氮素调控植物-微生物互作规律及机制研究。主要成就:以第一作者或者共同作者在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Fungal Ecology,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The ISME Journal,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Chemosphere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并获江苏省研究创新项目一项。
高飞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研究组组长
主要是利用基因敲除的小鼠模型和细胞生物学的方法研究在性别分化过程中体细胞分化的调控机制,以及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相会作用对生殖细胞发育命运的调控。
性腺中支持类体细胞与激素合成类体细胞分化的调控机制。
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启动的调控机制。
生殖细胞特异表达基因的功能研究。
焦建伟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研究组组长
主要从事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研究,以及非神经细胞到神经细胞的重编程和转分化研究。包括以下几个研究方向:1,研究表观遗传分子调控调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神经元产生机制;2,研究miRNAs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3,研究从非神经细胞到神经元的转分化。正在研究从非神经细胞到神经元的转分化。我们正在尝试不同转录因子的组合是否将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另外正在探索非整合病毒体系是否将非神经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
孙宁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员
主要从事
1.分子心脏医学和心血管疾病机制
2.多能干细胞生物学
3.中西结合的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
4.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机制阐释
解云礼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研究方向
(1)脑发育过程中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分子机制
(2)神经干细胞分化缺陷导致脑疾病的分子机理
李敬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大健康智能研发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副主任医师
主要致力于中医临床智能信息技术的研究。
胡宏岗
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前主要从事新型多肽药物及多肽生物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穆洪涛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讲师
主要从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基础理论与方法开发。
杨述林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小型猪2型糖尿病模型创制及专门化品系培育研究工作。
李刚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动物重大疫病的诊断和防控。在疫病诊断上,主要应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方法来检测病原微生物组分及代谢产物以及宿主体内的抗原和抗体,建立非依赖病原性的诊断方法。在疫病防控上,主要借助于基因工程技术、蛋白质化学技术、体外大量制备蛋白质技术以及各种细胞生物学技术开展新药、新型疫苗的研究。
崔尚金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动物病原与分子流行病学、动物新型疫苗研究工作。开展了畜禽快速诊断、流行病学、致病机理、疫苗研究。
王廷璞
天水师范学院,生物工程与技术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生物学领域病毒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及鉴定、天然药物开发等方面的研究。
赵春林
天水师范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动物朊病毒及绵羊痒病研究,完成绵羊PRNP基因分型、基因多态性、PRNP等位基因表达特征、PRNP参与鸡MD分子机制、动物QTL与PRNP基因关系、绵羊抗痒病育种、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及复方制剂研制、动物肠道微生态研究等,涉及基因组学、微生物学、病毒学、遗传学研究领域,项目得到国家自然基金、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高校博士点基金等支持。
崔翔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机能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针灸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
刘波
齐鲁工业大学教授
主要从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甜味剂分子与甜味受体、微生物酶工程。
杜永丽
齐鲁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齐鲁工业大学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中心主任
主要针对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进行靶向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重点进行创新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生物活性评价环节的研究开发工作。
林明宝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呼吸等疾病炎症与免疫药理学研究。
刘率男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糖尿病药理学研究和新药临床前研发工作,涉及2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相关防治药物的新药靶点研究、筛选模型的建立、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及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着重胰岛素抵抗、肝糖异生、胰岛β细胞功能及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
王琰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药物代谢室副主任
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天然活性成分)代谢转化、代谢动力学与药物分析等研究。近年来,致力于开展基于肠道菌的药物药理学研究,探索肠道菌作用下药物的代谢转化及分子机制,并建立了天然药物与肠道菌相互作用研究的技术平台,也开展多肽探针靶向早期结直肠癌诊断关键分子的鉴定及临床应用等。
张钊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神经保护、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药药效评价。
郭颖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药理学会生化与分子药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新药杂志》、《药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老药新用在抗病毒领域的研究,抗艾滋病药物的研发及机制研究和抗流感病毒药物研发及机制研究。
杨敏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现任药物所生物分析中心实聘课题组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老药新用在抗病毒领域的研究,抗艾滋病药物的研发及机制研究和抗流感病毒药物研发及机制研究。
雷燕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书记兼副主任
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培养博士10人,硕士5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各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两项,2008年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副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委会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委会荣誉副主委等职。
李艳艳
平顶山学院讲师
主要从事细胞培养与活性成分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研究。
赵安莎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血液接触生物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微纳结构生物材料与生物制造、仿生智能界面材料的研究工作。
赵静雅
西南交通大学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血液接触生物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微纳结构生物材料与生物制造、仿生智能界面材料的研究工作。
司红彬
广西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
主要从事中兽医学与中西(兽)医结合相关研究。
杨羚羚
西华大学副教授
主要从事新型抗肿瘤小分子靶向药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主要开设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药物合成、药物分析、药理学相关研究方向。
许磊
江苏理工学院/生物信息与医药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方法学和应用研究。针对相应靶点,通过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和自由能计算等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发现潜在的候选活性化合物;对候选化合物进行酶、细胞或细菌活性评价。目前研究体系主要包括:(1). 以MIF为靶点,设计和发现抗炎药物;(2). 针对HIV整合酶二聚体,设计和发现抗艾滋病药物。
吴庆华
长江大学副 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药理学与毒理学研究。包括:1.食品药品安全与毒理研究、2.谷物食品中真菌毒素感染食品动物的分子毒理机制和代谢途径研究、3.单端孢毒素免疫毒性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交联转导以及相关基因和蛋白的功能研究、4.毒素激活病态下,JNK1-STAT3信号转导通路对细胞凋亡和存活的分子免疫调控机制、核糖体应激机理以及介导蛋白核质穿梭和分子毒性靶点等功能研究。
陈娅斐
河北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
主要从事为离子通道结构与功能关系、离子通道与重大疾病的关系以及离子通道靶向药物分子发现及药理学研究。现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科研项目多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2013年度入选河北省委组织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计划。2014年获得河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荣誉称号。河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担任Nature Communications ,The FASEB Journal,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Carbohydrate Polymers, oncology letters, 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 Experimental and Therapeutic Medicine等期刊审稿人。
近年来,在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Biophysical journal, Journal of Cellular Physi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Pflugers Arch - 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ology,Journal of Membrane Biology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30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16篇。担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会员,天津市生物工程学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体视学学会主任委员。
汪献旺
长江大学副教授,博士,科研中心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溶瘤病毒基因治疗研究。
蒲秀瑛
兰州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承担药物活性筛选、临床前药理学与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郑俊霞
广东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制药工程系主任
主要从事制药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的研究工作。
张永兰
重庆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
主要从事代谢性疾病药物药理相关研究。
胡光
重庆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药物分析、中药活性物质、心血管药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昝洁
广东工业大学副教授
主要从事肿瘤、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免疫学致病机制的研究、分子靶向药物的研发及体外伴随诊断试剂盒的开发。
张学林
曲阜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肌肉再生机制研究。
崔立
上海交通大学预防兽医学博士,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兽医学院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动物疾病模型、微生物与宿主互作、病毒宏基因组学等研究。
甘阳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表面化学—表面结构—界面。
雷燕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医学博士,博士后,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书记兼副主任,2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对中药复方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血小板活化、调控血管新生、延缓血管老化,防治心血管病等进行了系列研究。
吴庆华
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食品安全与毒理研究,食品中真菌毒素感染动物的分子毒理机制,食品与免疫,肿瘤,缺氧与免疫逃避。
华进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三级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
主要从事动物干细胞与生殖细胞发育分化调控。
周启星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分委员会主席
主要从事环境科学:土壤环境与生态毒理化学、环境基准与标准制修订;地学:生态地学、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与健康风险、环境地学;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毒理生态学;环境技术与工程:污染土-水环境修复技术、污染控制生态工程与城镇环境工程。
魏树和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主要从事污染土壤修复与安全利用。
黄东风
福建省农业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主要从事壤肥料学和环境生态学方面的科研工作。
王纪华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现任民盟中央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理事长
主要从事精准农业应用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信息化研究。
王丹英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稻田生态与环境创新团队首席、稻作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
主要从事稻田微生态养分循环与利用,水稻萌发机理解析与调控。
张晓君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
主要从事工业废水微生物处理过程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分析、功能菌分离、功能基因的克隆、农业土壤环境的分子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魏华
南昌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传统发酵食品和健康/特殊人群中益生菌的筛选及益生性、安全性评价;益生菌、致病菌和肠上皮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水平研究;特殊益生菌及其功能蛋白、多糖物质代谢,以及对机体微生态平衡和健康影响的探究。
朱建强
长江大学教授、博士
主要从事农业涝渍灾害防御理论与技术、农业资源环境与生态工程技术研究。
杨利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主要从事土壤改良、作物施肥与肥料研究。
何凤姣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科技部创新创业人才,全国妇联执委,湖南省政协委员
主要从事细菌、病毒传感器的研制与应用、金属表面处理方法与应用研究。
董庆利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畜产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预测微生物学及风险评估、食品安全监管与风险管理。
郝瑞霞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生物地球化学、地质微生物学、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尹淑霞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草业科学专业负责人,国际草坪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草学会草坪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主要从事草坪草遗传育种、草坪有害生物防治。
张照韩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导、硕导
主要从事环境工程纳米技术研究,有毒化学品环境与生态健康评价。
董碧蓉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衰老与老年疾病、老年失能与健康促进、老年感染与免疫。
张盼盼
榆林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副教授
主要从事杂粮育种及高效栽培生理生态方面的研究工作。
陈天璐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生物、医学信息学;代谢组学;转化医学。
朱广龙
扬州大学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作物高产生理,作物高效优质栽培与逆境生理,作物表型、结构及功能与环境互作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胡继宏
甘肃中医药大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循证医学、预防医学等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任国家自然基金同行评议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分会青年理事、世界中医联合会临床科研与统计分会理事、宁夏营养学会理事,甘肃预防医学会理事等。
李德海
东北林业大学工学博士,副教授(六级),硕士生导师;食品科学系副主任,黑龙江省天然产物工程学会理事,美国食品技术协会(IFT)会员
主要从事食品化学与分析、植物蛋白与植物多糖功能性研究及开发利用、淀粉改性研究及其对营养因子稳态化和促进吸收的应用、偃松松仁油与蛋白的研究及副产物精油的制备、森林可食资源健康产品开发。
马月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畜禽基因资源发掘、评价、保护和创新利用研究工作。
徐成体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研究员
主要从事草业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青海省优质高产饲草生产与加工利用技术;高寒地区不同规模饲草生产机械选配技术研究。
聂鸿涛
大连海洋大学硕士生导师,博士,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海洋贝类分子遗传学与贝类遗传育种研究。
韩光明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棉花高产、优质、抗病育种研究;障碍性棉田土壤改良技术研究;生物炭应用技术研究;土壤微生态研究。
于翠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主要从事果桑品种选育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桑园土壤微生物生态研究。
郑稳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西药物新制剂及新释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孙建国
中国药科大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创新药物体内和体外吸收及代谢特性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生理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王甲辰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有机肥除臭保氮技术及有机废弃物基质化工艺研究。
扈新刚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脑病科工作,擅长脑血管病、头痛、失眠、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等神经系统疑难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李敬阳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香蕉等热带果树种质创新与育种的研究。
郑录庆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主要从事植物重要矿质元素逆境响应及其转运调控机制研究、Pre-mRNA剪接调控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生物技术育种:高铁锌,低镉水稻策略研究。
雷华明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电磁探测与传感;新型无损检测与智能系统;微弱信号检测。
张成岗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医生命科学、中医药与肠道菌群、肠道菌群与慢病防控和健康管理、心理认知及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工作。
王磊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作物营养光谱诊断技术、作物生长的光谱信息获取与解析技术、土壤养分高效测试等方面的研究。
武运
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与资源利用、发酵工程、食品生物技术和食品营养安全研究。
李晓玲
三峡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三峡大学生态学学科主任
主要从事植物抗逆生理生态学研究。
朱小林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医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神经认知、神经电生理的研究。
赵艳丽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医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常见精神疾病的认知和情绪障碍的认知神经机制;情绪障碍的非药物干预.。
薛斌斌
湖南大学助理研究员,博士
主要从事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研究所相关研究。
生书晶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烹饪科学系副主任
主要从事生物化学及微生物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参与天然药物的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袁芳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神经损伤与修复,神经肿瘤分子病理及耐药机制。
杨奇勇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水土资源高效利用。
张阿龙
南京大学博士
主要从事下水重金属污染迁移转化模拟预测与评价。
赵会薇
国家半干旱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
主要从事环境科学,地学,生态学,环境技术与工程。
王鼎
甘肃农业大学副教授
价主要从事盐碱土资源利用与改良。
王长军
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养分循环研究。
许睿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博士
主要从事植物逆境研究。
程谊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理学博士
主要从事土壤氮素循环及其农业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专家权益与义务
专家权益
1、可获得联盟颁发的专家聘书;
2、依据贡献和参与的活动可获得相应的专家费;
3、拥有参与专家工作的机会,在过程中能够结识各领域、各地区、各层次的其他专家。
4、可参与NMT学术交流活动/NMT直播栏目,宣传成果,提高科研影响力;
5、可优先在联盟内部网站、公众号,和近30个生物类网站,宣传科研成果;
6、优先申请参与联盟所申报的科研项目及各类基金;
7、有1次在未支付测试款时,拿数据的权益;
8、免费提供NMT方法学参考资料;
9、免费使用NMT文献库;
等等
专家工作
1、专业领域咨询
2、联盟的基金评审、团标评审、中关村国际NMT科创中心评审
3、联盟出版的刊物意见
4、学术交流报告活动参与
5、联盟直播参与
6、参与编纂学术刊物,例如《NMT快速指南》、《NMT教材》等
等等
注:联盟专家可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时间情况、兴趣特点和专业特长选择性地参与上述工作。